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学会资讯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建设经验交流与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建设

经验交流与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0723,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药教育研究会和北京中医药学中药学院承办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建设经验交流与课程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国18所中医药院校的代表共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处长李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人事司教育处副处长周杰,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谷晓红,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安徽中医学院副校长彭代银,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处长翟双庆,副处长闫永红,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制剂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田景振,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药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党总支书记董玲,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张冰教授,四川省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张廷模教授出席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处长翟双庆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党总支书记董玲首先致辞。她代表中药学院感谢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部门领导对学院中药学学科发展长期以来的关注与支持,也欢迎全国各兄弟院校专教授们的光临指导,希望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谷晓红代表北京中医药大学致欢迎辞谷晓红副书记指出,大学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中药学教学团队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带头人张冰教授的带领下,通过2年多的建设,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积累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指出,团队的发展与老师们的努力密不可分,同时也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和中药学院领导的支持与团队教师的辛勤工作。她希望今后各兄弟单位能多加交流,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全面合作,促进全国中药学教学团队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人事司教育处周杰副处长讲话,他指出,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从1958年开始至今,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办学,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这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中医药教学团队,在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2年多的建设,成绩喜人。他就教学团队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提出3点希望:第一,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本科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注重“品牌效应”;第二,将团队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密切结合,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第三,发挥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名师培育打下基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李静处长就教学团队建设和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发表了重要讲话,她指出,到目前为止,国家已批准建设1043个教学团队,其中中医药领域28个,各省也开展了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几年来,各级教学团队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希望各参会代表利用此次机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深入交流,这对于教学团队自身的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她对教学团队提出3点要求:第一,教学团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本科课程教学,教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研条件的支撑,各团队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活动带动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第二,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更强调其示范作用。因此,各个教学团队一定要总结经验,并及时推广,从而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第三,各立项建设的团队要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李静处长最后指出,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延续的,希望大家抓住机会,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副处长闫永教授做了题为《加强制度建设,扎实推进质量工程》的专题报告。报告分为3个部分:第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第二,明确目标,细化制度,创建各具特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第三,落实制度,严格考核,扎实推进,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基本定位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名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指出,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包括中药学教学团队在内的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为龙头带动全校的教学团队建设和本科教学改革。实践证明,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教学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教育资源整合产出了新的效能,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张冰教授就中药学教学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报告。张冰教授的报告分为3个部分:第一,团队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能、富于合作精神的队伍,形成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多学科结合、教学科研相结合,即“三结合”的团队特点。第二,工作进展与成就。创建了团队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了教学传、帮、带的师承体系,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和教材编写项目,在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获得三项教学成果奖,发表教学论文47篇,编写各类特色教材28部。团队还十分注重扩大学术辐射,积极参加国家SFDA执业药师ATP巡讲,接受国内进修生7名,孵育2个优秀教学团队。第三,团队建设体会与展望。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合力推进。其次,按照“学科支撑——科研带动——专业依托——课程建设”的思路,强化教学团队的支撑平台建设。此外,还必须注重培养团队师资与团队精神,完善团队激励与运行机制,凝炼团队学术特色,提升团队的整体教学实力。在未来几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将在团队结构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研究成果产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为兄弟院校培训师资等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代表四川省“中药学教学团队”介绍了团队及课程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第一,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避免 “满堂灌”,尝试教、考分离。第二,加强与新的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材的编写。团队成员先后主编全国使用的教材10余种,副主编2种,教材编写过程中做到了尽详尽细,使学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第三,创新考试考核方法。降低期末考成绩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中的比重,鼓励学生指出现行教材及老师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改变以往“遍地开花”的命题方式,力争做到主次分明,有所选择。第四,注重人才培养。团队采用的“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力度。10名授课教师中,大多具有博士学位,且有全国第一届中药学硕士3名(全国共4名),多位老师均有留学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研讨,注重传、帮、带模式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最后,张廷模教授就全国中药学团队建设提出3点建议,第一,加强全国中药学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解决存在的学术争议问题;第二,加强资源共享,促进整个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第三,向国家层面建议,举办全国性的中药学教学研讨班,探索新的中药学教学模式。

在会议安排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院校的有关情况,并围绕大会议题,对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建设及临床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及中药制药学等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通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中药学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外部资源投入、政策体制保障,更需要能有效促进团队内部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管理机制的激励。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及所在院校的相关政策和教学、科研条件,通过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运行机制,鼓励团队教师全方位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中药学系列课程建设水平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使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及中药制药学等课程成为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程系列。与此同时,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应特别注重教学团队的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应该通过编写高水平中药学系列教材、发表高水平教改论文、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举办全国中药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接受访问学者等形式推广各团队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促进全国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倪健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的多重功效,使之成为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教学骨干队伍的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形成新的教学激励机制、教学运行体系和教学考评体制。他强调,要吸纳更多的教师进入课程组和教学团队,通过构建新型的教学组织来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全国中药学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10-10-29